名家專欄/都更「一坪換一坪」吵什麼?難在哪?田大全5W1H診斷解惑
文/田大全
前陣子,幾位台北市議員疾言厲色地質詢著官員,都更「一坪換一坪」,到底做不做得到?做不到就下台!
只見官員們不疾不徐地回應著,「一坪換一坪,真的做不到」、「我同意,做不到就下台」…
話說「都更」這檔事,從民國87年通過「都更條例」至今,一晃眼也25年了,其間歷經12次的修法,也就是平均兩年就修一次法,修法頻率之高、次數之多,大概也排得上是中華民國所有法律裡的前幾名了。
好好一套法律,為什麼要修這麼多次?答案當然就是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!太多的主、客觀因素,都在影響著都更作業的進展和推動,時間一長,所有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的變數就增加!房市的景氣一變,原本談好的條件也得跟著變,一個都更案動輒談個十幾二十年,小孩都大學畢業了,老人家都退休了,老房子依然油油髒髒地杆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裡不見天日。
一坪換一坪 換什麼坪?魔鬼藏在細節裡
為了推動都更,郝龍斌市長在民國99年提出了「一坪換一坪,另加一車位」的都更政策之後,都市更新似乎進入到另一個新的境界,原本以為會因此而加速推動,結果,沒想到卻套上了一圈緊箍咒,把接下這十幾年的都更弄得半死不活。
說句老實話,時空背景的不同,用現在的狀況,評論當時的「一坪換一坪」政策,其實並不公平!想「那個」當年,一般大樓、華廈的工程造價,一坪頂多10萬出頭,最頂級的豪宅造價不過也才20幾萬,當時台北市最貴的豪宅房價天花板,卻已經突破百萬大關了
所謂的「百萬俱樂部」,在大安區和信義計畫區一棟棟地拉起了金光閃閃的場面。
在那樣的成本結構下,想要「一坪換一坪,再加一個車位」,起碼在市中心的蛋黃區,甚至是部份的蛋白區大馬路邊,大概都是做得到的!建商有利潤,地主也可以分回差不多的坪數。
如果這個邏輯是通的,為什麼現在房價漲的更高,但是都更的速度與效率卻沒有增加?問題,就出在「造價」與「人性」!
目前一般大樓或華廈的造價,如果是在大台北都會區,因為各式各樣的施工規範與管制措施增多,再加上營建原物料的飆漲,最基本的工程造價大概都要將近30萬一坪了,可別小看這個10幾萬變成30萬的成本變化,表面上看來只漲了十幾萬而已,比起房價的漲幅,感覺上是有點小兒科,但是各式各樣「無形成本」的增加,卻把這條都更路,拉的更長,拖的更久!
貪婪,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力量!如果能夠「一坪換一坪」,只要建商再「讓利」一點,可能就有機會「一坪換一點五坪」,既然有可能「一坪換一點五坪」,也許,我再撐一下,搞不好「一坪換兩坪」應該就更有機會了…
image source: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
《房產溫度計》透過從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來看,關於「都更」2023年至今(2023/1/1至2023/11/20)的網路討論聲量超過35萬筆,熱門關鍵字有公辦、放寬、誘因、社會住宅、居住正義等詞組,甚至出現「刻不容緩」。但,都更為什麼這麼難?因為牽涉到的建築法規、地政登記、估價實務、財務計畫、市場趨勢、產品規劃…各種專業層面又深又廣,隨便一套都是「國家考試」的層次,一般老百姓,一輩子也不過就買幾間房子而已,哪需要了解這麼多?更何況,這些等待都更的老房子的地主,這幾十年來,他也就只買過這麼一間房子,而且那還是幾十年前的事了,可能完全不知道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是怎麼回事…
所以,本系列就希望用「大白話」的方式,盡可能地把深澀的學術理論和專有名詞,讓大家用「5W1H」(WHAT、WHY、WHERE、WHEN、WHO、HOW )的模式,「手把手」地掌握都更與改建的資訊。
✎更多相關田大全的田言密語練功房Podcast
【以上言論,不代表《房產溫度計》立場】
分析說明
分析區間: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20日。
資料來源: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: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。
研究方法: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: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,針對討論『都更』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調查「熱門關鍵字」(註1)作為本分析依據。
*註1 熱門關鍵字:透過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』輿情分析系統,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;次數越多,字詞越大;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