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食物掉地能吃嗎?」3秒法則破解!生物學家實驗揭細菌風險真相

image source: 示意圖/ChatGPT

文/李俊德

食物掉地上,不超過3秒,趕緊撿起來吃,內心想「幸好我撿的快」,你也是這樣嗎?芝加哥一名微生物學家Nicholas Aicher在TikTok上實驗,結果顯示,食物掉在地上,不管是3秒或是1分鐘,都已經有細菌孳生的痕跡,甚至是0秒都嫌久?今天《房產溫度計》為你揭開「3秒定律」的迷思!另外小心「沙門氏桿菌」找上門。

食物掉地上3秒可以吃?生物學家:0秒都嫌久

掉在地上的食物,大家手速都特別快,就是為了避免食物「污染」,國人常拿「3秒定律」說服自己,這樣叫「勤儉」?據《紐約郵報》4月15日報導,美國芝加哥的微生物學家Nicholas Aicher對此做了一項實驗,他將培養皿放在地上,分別測試1秒、5秒、10秒、20秒、30秒至60秒,再將這些樣本送入培養器,觀察細菌孳生情況。

實驗結果顯示,不管培養皿接觸地面多久,每個樣本都有細菌生長的痕跡。10秒樣本的細菌略多於前者,20秒、30秒樣本的細菌量更多。值得注意的是,60秒的樣本與5秒樣本的細菌量竟然差不多。Nicholas Aicher對此總結「不管是5秒還是60秒,都一樣髒!連0秒都嫌太久」。

Nicholas Aicher的實驗影片,短時間內已累積近2萬個讚,網友表示「我再也不敢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了」、「不!我可是靠五秒法則過活的啊!」,也有人笑說「這些細菌只是額外調味」;更有人突破盲點「其實大家只是不想浪費剛掉的食物」。

除了測試食物掉在地上細菌滋生狀況,生物學家Nicholas Aicher的TikTok帳號「howdirtyis」特色為,測試生活中常見用品的清潔度,幫網友解惑,從地毯、狗狗的嘴巴到提款機,測試種類多元,頻道至今已吸引近45萬名粉絲追蹤。

食物中毒元兇「沙門氏桿菌」 衛福部籲:小心病從口入

國人常見的3秒定律,其實是錯誤觀念!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,許多人認為「食物掉地上,三秒內撿起來還能吃」,事實上,食物一旦落地,無論幾秒,馬上就會有細菌附著,若不慎食入病原菌,如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,都可能引發食物中毒,導致腹痛、腹瀉、嘔吐等症狀。

食藥署說明,國外研究指出,食物落地後沾染細菌的程度與食物特性、食物接觸表面的時間、材質、細菌濃度有關,像是表面較濕黏的食物,沾染到細菌的程度比乾性食物大。並呼籲,食物從地上撿起後,一定要確實清洗或烹調過再食用,避免病從口入。

#食物中毒殺手「沙門氏桿菌 」

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,沙門氏桿菌(Salmonella)廣泛存於動物界,可經由人、貓、狗、蟑螂、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,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,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。2018年,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,在台灣排名第4。

特性:

1、適合生長的酸鹼值 (pH) 為6.5至7.5之間,在酸性環境下 (pH<4.5),生長會被抑制。< span="">

2、生存的溫度在4至48℃之間,以35至37℃生長最佳。

3、耐熱性低,煮沸5分鐘可將其殺死。

主要中毒原因:

1、受污染的畜肉、禽肉、鮮蛋、乳品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。

2、豆餡、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。

3、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、貓、狗、蟑螂、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。

4、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「雞蛋與蛋製品」,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。

中毒症狀:

1、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,在4至48小時(平均約24小時)內就會發病,發病時間愈短,症狀愈嚴重。

2、主要症狀為下痢、腹痛、寒顫、發燒(高燒維持在38至40℃)、噁心、嘔吐,症狀持續 2至3天後會痊癒,但有5%的人會成為帶菌者。死亡率為1%以下。

如何預防:

1、加熱:本菌不耐熱,於60℃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,故食品應充分加熱,並立即食用。

2、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,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、刀具、砧板應分開,勿混合使用。

3、注意手部衛生:處理食品之前,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。

4、防止病媒侵入:應撲滅或防止鼠、蠅、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,也不得將狗、貓、鳥等動物帶進調理場所,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。

5、被蒼蠅沾染、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,均應丟棄,切勿食用。

房市影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