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重建時代》危老、都更傻傻分不清?買重建宅必看3大關鍵解析

image source:住展雜誌提供
文/陳之玥
老屋重建議題近日相當火熱!像是住商不動產近日就統計內政部數據,發現全台灣住宅類拆除執照核發宅數在2024年達到3,753宅,雖然呈現年減格局,但是個別城市如新北市拆除數量就從2023年的706宅攀升到2024年的1,124宅,成長幅度高達59.2%,創下199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。
住展雜誌也統計,新竹縣市危老都更爆熱,像是2023年就有21個都更危老案推出,總案量達277.1億元,為史上高點,年增率達500%,2024年雖小幅下修,卻也有17案,案量總計239.3億元。此外去年都更申請與實施總計63件,危老重建計畫核准累計至去年為235件,比隔壁的桃園市還多。
此外,危老政策上路以來,近八年時間,全台灣已經核准實施重建計畫達約4000件,其中以台北市的982件最多,不過,相關時程獎勵將會在5月11日截止,市場預期會再掀起一波申請熱潮。據了解,未來政府會提出其他如規模獎勵等措施,目的仍是要鼓勵老屋重建。
因此,不管是都更或是危老,台灣邁入老屋重建時代趨勢相當明確。不過,許多人仍搞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差別。《房產溫度計》簡單說明都更VS危老六項差異之處。
都更、危老六大差異
▲都更條件
危老:1.基地面積沒有大小限制、2.屋齡必須30年以上
都更:1.基地面積有1000平方公尺以上等限制、2.若非政府公告的劃定更新區,須自行申請劃定更新單元
▲同意比例
危老:需百分百同意
都更:事業計畫8成以上、協議合建需百分百同意
▲申請人
危老:地主可自行申請
都更:股份有限公司或更新會為主
▲時程
危老:快,半年至2年
都更:慢,3~5年,甚或10多年起跳
▲容積獎勵
危老:較少
都更:較多
▲政府介入
危老:無
都更:有
自家參與危老都更經常會碰到權益受損或糾紛事件,不過除了地主以外,對於為數相對更多的購屋族來說,在買預售屋或新建案時,如何分辨自己購買的房子其實是都更宅、危老宅?又有什麼需特別注意的事情嗎?
一般來說最好分辨是否為危老都更宅,除了主動詢問銷售人員外,也可以從新聞資訊、個案資料看出端倪,例如該建案總計200戶,建商或代銷卻說可售戶數100戶,通常就代表該案是危老都更宅,建商要把蓋好的房子分回給地主,也就是俗稱的地主戶,才會出現戶數落差。購買這類建案有三大事項要特別注意。
1.地主戶過多
樂屋網發言人洪安怡指出,有些購屋族會避免購買太多地主戶的建案,主要就是擔心後續的社區管理問題,地主戶有可能利益比較一致,容易跟後來新搬進來的住戶,出現管理意見分歧,或地主戶用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拋售房子,也會造成社區行情波動。雖然不是有地主戶就一定會產生這些狀況,但部分買方還是會將這些情形納入考量。
2.公益設施屬性
有些更新案為了要獲取公益設施獎勵,會在社區內設置托老或托嬰服務,甚至是官方分回做社會住宅,洪安怡表示,雖然增加社區的機能性,但也會對將來社區的經營管理上有所影響,也是部分買方會在意的地方。
3.不同意戶糾紛
都更案若建商無法完善取得地主百分之百同意,容易出現地主出面抗爭情事,一來影響建案名聲與觀感,若地主採取法律行動,也可能影響建案的施工時程造成延宕,需特別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