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情緒租房」是什麼?過來人嘆:爛掉的心理健康難挽救

image source:pexels

文/陳羿郿

不少人因為求學或就業需要在外租屋,尤其如今房價居高不下,每個月繳交的房租就吃掉收入大半;若與父母同住在原家庭看起來省錢又方便,但完全不用付出代價嗎?就有網友提出「情緒租房」一詞引發熱烈討論。

什麼是「情緒租房」?

「情緒租房」指的是「住家裡的人必須承受同住家人的情緒,就當作繳房租」。

與父母同住,可以吃到家常菜,還不用付房租,確實可以省下不少開銷,但實際上可能需要付出「自由代價」、「精神代價」等隱形成本。

像是生活習慣的摩擦、父母過度「關心」和「建議」造成的壓力;還有缺乏個人隱私,就連想邀請朋友到家中聚會,也要考慮再三,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爭吵和不滿,可能會令人感到身心俱疲。有搬回家鄉的北漂族表示,「距離還是有美感」、「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,但爛掉的心理健康可是難以挽救」。

為何寧願花錢租屋 也不想和父母同住?

曾有網友在PTT發文分享,一些子女長大後,即使家裡有空房間,還是會選擇搬到外面住,引發網友熱烈討論,多數人認為父母「管太多」是主要原因,也有網友指出,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不同,住在一起容易產生爭執。

選擇與父母同住既可享有省錢的優勢,還可以聯繫親情,不過在此之前還是要衡量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及自身的心理需求,才不會讓付出的「情緒房租」大過於真正的房租。

房市影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