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政府兩套標準!新青安房貸遭卡關 房市限貸令無解?

image source:《商業周刊》提供,陳宗怡攝

文/《商業周刊》林洧楨

最慘九二八檔期,好不容易盼來行政院大赦新青安房貸,試圖鬆綁首購族貸款限制來搶救房市。但這真的能為因限貸令引發、延燒逾一年的「房市飢餓遊戲」(編按:指央行拉高房貸門檻,抑制買家進場,讓業者房屋賣不掉,陷入被餓死的困境)解套嗎?

綜合建商、房仲、商仲等多方看法,答案仍是否定的,關鍵癥結在於政府部門「一個政府、兩套標準」政院放水,央行卻緊握閘門。只要央行總裁楊金龍不鬆手,這場僧多粥少、業者飢渴難解的遊戲就無法結束。都更與危老房貸的窒礙不前,正是最鮮明的前車之鑑。

一位北部建商董座分析指出,雖然行政院拍板自9月1日起,不再將新青安房貸納入《銀行法》第七十二條之二的不動產放款比率最高三成限制,但不受行政院管轄的央行,如果不同步將新青安房貸自不動產集中率中排除,就一樣無濟於事。

儘管都更與危老房貸是行政院力推的國家政策,早已明文排除在不動產放款三成上限之外,這位建商董座曾因此誤信政府並大膽告訴消費者,「買都更危老宅就可以不用擔心房貸卡關,」然而,金管會雖放行,央行卻以不動產集中度降幅有限為由不認帳,導致該類房貸申請依舊受阻,業者形容「被政府狠狠打了一巴掌。」

「我們聽政府的話,全力推動都更危老宅,結果房貸照樣卡關。一個政府卻兩套標準,到底該聽誰的?這樣的政策落差,真的非常不負責任。」該建商董事長直言。

最嚴厲房市管制上路一年 中小型建商、散戶淪犧牲品

那麼,限貸令究竟何時才有望解除?雖然市場傳出央行最快將於明年第一季啟動政策檢討,但真正的解禁關鍵,並不在時間表,而在數字表。唯有由金管會與央行分別掌控的「不動產放款比率」「不動產集中度」兩大指標出現明顯下滑,才有鬆動的可能。

攤開數字,2024年6月,限貸令上路打房前,不動產放款比率與不動產集中度分別為26.6%與37.4%。當時這不僅代表不動產放款比率逼近法定上限,更預告了水位將滿,沒有房貸額度可用。楊金龍因此對銀行資金過度集中於不動產深感不安,憂心美國次貸風暴在台重演。

楊金龍隨即下令,要求全體銀行不動產放款「只准減少,不得增加一毛錢」,限貸令由此誕生,成為台灣史上最嚴厲的房市管制措施。

那麼楊金龍一夫當關,關緊房市融資水龍頭超過一年的成效如何?2025年7月,本國銀行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降到26.04%,外國銀行則還高達27.61%,一般各銀行內部限貸管制的風控紅線約為28%,這代表銀行有相對充裕的房貸放款空間,但不動產集中度卻僅微幅下滑到36.74%,顯示台灣銀行放款過度集中於不動產的風險仍未解除。這就是楊金龍不願鬆綁限貸令的主因之一。

對此,一位熟悉銀行業務的商仲高層分析,這兩個數字下降緩慢的關鍵原因,就在於擋下來的房貸金額很快又被建商交屋高峰期的整批房貸用掉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2025年上半年全台住宅的使用執照核發量將近七萬戶,創2006年以來同期新高,這吞噬原本有限額度,使得限貸令至今仍看不到終點。

但銀行資源有限,交屋需要的房貸需求卻無窮無盡,激出一個「大咖有糖吃、小兵餓死」的房市困境。

簡單來說,就是中大型建商,因為規模與財力都高人一等,本就是銀行往來的優質客戶,而且銀行服務一家建商的業績量就能抵好幾家小公司,還能避免類似中國恆大危機在台灣爆發。

然而,限貸令的副作用也逐漸浮現。中小型業者與散戶成了最容易被犧牲的族群。合總建設、慶群開發等中型建商與營造廠,因資金週轉困難爆發停工、關店潮;不少消費者則因房貸申請遭拒,被迫違約退屋,成為政策下的無聲受害者。

對此,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指出,央行限貸令的正面效益在於抑制資金過度流向房市、遏止價格非理性飆漲,並降低金融體系潛在風險。但其負面影響同樣明顯,市場流動性遭到扭曲,交易節奏被打亂,消費糾紛頻傳,房市信心也隨之動搖。

那麼限貸令餓死這些中小業者與散戶顧客,就能讓台灣人一圓購屋成家美夢嗎?

房價凍漲期換來高房租 解禁後買氣恐再推升房價

多位業者異口同聲的指出:難矣。央行獨撐場面的限貸令,說穿了,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止痛藥。它僅是防堵,無法真正回應購屋需求。

更何況,央行不可能坐視房價重挫逾兩成、引爆資不抵債的系統性風險。一旦房價跌勢加劇,銀行限貸令防線終將潰散,成效也注定有限。

更令人惋惜的是,過去一年央行好不容易為民眾爭取到一段房價凍漲期,卻因政府缺乏住宅政策與配套措施,讓2025年8月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房租指數來到逼近109.15的高水位,再度創下新高。當租屋族也難以安居,限貸令若解除,勢必引爆新一波強勁買氣,恐將再度推升房價,形成政策反噬

本文獲《商業周刊》授權轉載,原文「新青安大鬆綁仍救不了限貸飢餓遊戲,揭「一個政府、兩套標準」困局」。

房市影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