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售屋解約潮又來了?老屋交易、危老重建或成房市新選擇|房市畫重點

image source:中信房屋提供
文/戴婧雯
買房,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,但當房價高漲,這個夢想該如何實現?是選擇在市中心等待老屋重建的機會?還是把目光轉向那些屋齡雖高,但地段優越、價格相對親民的中古屋?又或是,在預售屋市場中,為自己搏一個未來?這些問題,都反映出當前台灣房市的多元與挑戰。《房產溫度計》將透過最新的市場數據,帶你深入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,助你在複雜的房市中,找到屬於你的安居之道。
#台北危老案量為何破千?政策豁免與土地飽和成關鍵
▲危老重建成為房市新顯學
•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最新資料,自2017年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》上路至今年上半年為止,全台累計危老核准案件已達4,379件。
• 儘管房市景氣受房貸限制影響而下滑,危老重建因其政策豁免的優勢,發展腳步仍相當穩健。
六都與非都會區危老量能解
No.1 台北市:今年4月正式突破千件大關,至上半年累計核准案件達1,011件,高居各縣市榜首。
No.2 台中市:885件
No.3 新北市:657件
No.4 台南市:280件
No.5 高雄市:271件
No.6 桃園市:107件
• 危老熱區前十名除了六大直轄市,宜蘭縣(68件)和花蓮縣(64件)也成功入榜,打破了都會區的壟斷局面。這顯示非都會區對重建的需求日益殷切。
• 值得注意的是,前十名中核准案平均面積最迷你的縣市並非台北市,而是新竹市,平均僅有138.4坪,凸顯其土地整合大基地的困難度。
▲專家觀點
• 危老發展不受打炒房影響:
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,危老重建在打炒房政策下享有三大豁免:不受銀行法72-2限制放款額度、不納入央行信用管制,以及無18個月內開工限制,這些都為建商提供了更大的資金調度與開發彈性。
• 東部崛起因天災與地利:
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分析,宜蘭和花蓮因常處於颱風與地震帶,建物受災風險較高,重建需求殷切。加上兩縣往返北部的交通便利,吸引雙北建商將其在都會區的整合經驗帶到東部,進而推升危老量能。
#全台老屋交易占比創新高!價格、地段、都更是三大主因
▲40年以上老屋交易占比創新高
•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,截至今年第一季,全台平均買賣屋齡已達30.89年,創下歷史新高。
• 屋齡40年以上中古住宅的交易筆數達7,201筆,佔全台住宅買賣總筆數23,164筆的31.1%,同樣刷新紀錄,顯示老屋交易愈發熱絡。
▲老屋交易熱絡三大主因
• 價格親民與議價空間:
與預售屋、新成屋相比,老屋房價普遍較低,更容易入手;且老屋屋主在議價上通常更具彈性,對買方有更大的吸引力。
• 地段價值與生活機能:
許多都市區的老屋都坐落在精華地段,交通便利且生活機能完善,反觀新推案多位於蛋白區甚至蛋殼區,對自住型買方而言,老屋更能滿足實際生活需求。
• 都更潛力吸引買方:
在政府積極推動都更與危老改建政策下,老舊建物重建後的身價翻漲潛力,也吸引了許多投資型買方進場,進而帶動老屋交易升溫。
▲六都老屋交易概況
• 在六都中,屋齡40年以上中古屋的交易佔比以台北市最高,高達55.7%,主要因土地開發飽和,市場供給以中古屋為主。
• 新北市、台南市、台中市、高雄市與桃園市的交易佔比分別為30.8%、30.3%、28.6%、23.2%和19.8%。
• 值得一提的是,桃園市交易佔比最低,主要是因為其購屋門檻相對較低,且區內有較多的新興重劃區,新建案供給充足,分散了中古屋的交易量。
▲專家觀點
• 老屋優勢與風險並存:
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,儘管老屋具備高CP值與都更潛力,但購買時仍有許多細節需注意,例如:老屋常見管線老化、漏水與耐震力不足等問題,建議購屋前應請專業單位進行全面檢查。
• 貸款與現金準備:
莊思敏也提醒,銀行在評估老屋時,通常會因屋況而將鑑價打折,且貸款成數可能不高、年限也較短,若再加上後續的裝修費用,購屋時往往需要準備更多的現金。
• 都更風險:
莊思敏強調,並非所有老屋都能順利改建,過程中可能因住戶意見分歧而延宕,若將老屋視為投資標的,應多向在地房仲諮詢,掌握實際都更進度。
#高房價熱區壓力大爆發!預售屋解約潮值得留意
▲預售屋解約件數攀升
• 根據最新統計,2025年上半年全台預售屋解約件數達1,339件,相當於2024全年1,851件的七成。
• 雖然與過去的成交件數相比,解約比例可能不到2%,但數據顯示解約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。
▲高房價熱區壓力顯現
• 在六都中,上半年預售屋解約件數以台中市231件居冠,其次為桃園市219件、高雄市190件,顯示過去房價飆漲的熱區,在市場修正壓力下,解約情況更為顯著。
•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,尤其是在景氣末班車購入預售屋的買方,可能感受會更為明顯
▲專家觀點
• 解約通常非首選:
曾敬德指出,解約對買方而言是「傷筋動骨」,可能面臨已繳款項虧損的狀況,因此解約通常不是首選,但從統計數據來看,的確解約數量有略為增加的趨勢。
• 市場壓力值得留意:
曾敬德指出,曾敬德表示,從今年各月表現來看,的確在股災後的4月到5月解約數量相對較多,同時也已經連續四個月單月解約件數超過200件,雖然比例不高,但後續事態發展仍須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