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專欄/末日說催「避難宅」成新密碼?徐佳馨解析現代諾亞方舟

image source:示意圖/ChatGPT


文/徐佳馨


很幸運的是,2025年7月5日並沒有依照預言發生災難,也不是所謂「世界的終結」,後來更有人把災難時間拉到整個7月,有些人訂了機票,到預言中提到的安全地方避難,也有人開始低調囤水、買電池、下載離線地圖,那麼市場上真的有所謂的避難宅嗎?

其實,真實世界裡某些豪宅還真的有所謂的「諾亞方舟」的避難空間,也有建築師與工程師,開始將「危機意識」融合於日常生活,發展出兼具生活美感與生存功能的全新住宅型態。

避難宅是什麼?

避難宅,原意為應對戰爭、災變或極端事件而設計的安全居所。傳統形象可能是地底深處的鋼鐵堡壘。但近年來,避難宅的設計早已進化,朝向「自給自足」並能與日常生活融合。

真正能談到避難宅,到底可以有多講究,建築結構採用高抗震鋼筋混凝土、內嵌鋼板牆、氣密式門窗、複數出口,甚至具備 電磁脈衝防護層都已經是標配,其中包含幾大項

1. 自給自足能源系統

以太陽能板、風力渦輪、或燃料電池成為主流配置,例如配備大型鋰電池儲能系統(如 Tesla Powerwall)確保關鍵電力不中斷。

2. 空氣與水資源過濾

安裝高規過濾與活性碳淨化系統,可病原體、空污或化學氣體,同時加載雨水回收系統與地下水淨化裝置,讓飲水不再依賴外部供應。

3. 食物儲備與生態系

不只是擁有可存糧3至6個月的冷藏或冷凍倉儲,若空間允許,還能有水耕箱或植物燈栽培室種植生菜、番茄等,甚至出現自成生態系的昆蟲蛋白供給系統。

4. 數位通訊與資訊保護

因應網路需求,強化資安防護與遠端操控系統,以防網路癱瘓或資料外洩,同時還要有離線伺服器(NAS)、Ham 無線電通訊、備份硬碟與密碼金庫,讓避難時對外聯繫不受影響。

當末日來臨,你準備好了嗎?

或許我們會取笑這樣的準備「太戲劇化」,但回顧這幾年的疫情、戰爭、氣候變遷、數位中斷,我們不得不承認——世界的確比我們想像得更脆弱。

你不一定需要一間地下五層的碉堡,但你可以思考:

 • 你能夠斷網三天嗎?

 • 如果停水停電,不能煮飯洗澡,你有辦法解決嗎?

 • 當大樓電梯失靈,你知道逃生路線與樓梯間在哪嗎?

 • 家中有「緊急逃難包」嗎?如果大都市發生災禍,有其他的選擇嗎?

避難宅的意義,不是為了逃避世界,而是在混亂中依然可以掌握自己的節奏,在未知中依然選擇活得有尊嚴,找機會重建我們與世界的連結

世界末日或許不會真的降臨,若有一天,如果生活環境變得艱困,我們會希望自己早一點準備好,不只是飲水、食物和電力,更需要一顆不慌不亂的心。

房市影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