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果價格20年翻倍漲 原來「它」也是罪魁禍首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pixabay
文/李易云
這幾年深受通貨膨脹的影響,不但昔日銅板價的美食幾乎去不復返,每當颱風或暴雨過後的蔬果價格也讓人不敢恭維。其實,世界各國也面臨同樣的通膨壓力,除了受到疫情與戰爭的影響,氣候變遷也是一大因素。
綠色和平指出,這種因為氣候變遷或極端氣候造成農作物減產、生產力降低、收入減少和供應鏈中斷,進而影響供需平衡,拉高民眾生活成本,最終引發通膨的現象,就稱為「氣候通膨」。
台灣蔬果價格20年內翻倍 民眾憂心極端氣候會讓物價持續攀升
根據綠色和平近日發佈的「氣候通膨現象暨民調」結果顯示,有超過9成的民眾對物價上漲有感,且認為極端氣候事件是造成資源短缺的主因之一;更有9成民眾擔心極端氣候會讓未來物價繼續上升。而參考北農果菜批發價格資料可知,20年來蔬果平均價格呈現上漲趨勢,2003年蔬菜均價每公斤僅16.7元、水果22.4元,2023年蔬菜已經漲到34.5元,水果也漲到51.3元,足足翻了一倍。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,除了台灣蔬菜水果因為風災價格大漲,央行資料也證實,近年氣候變遷引發的異常與災情遍布全球,台灣依賴進口的農產品原料與畜牧飼料價格亦隨之上揚,連帶拉高穀類製品、肉類等價格,加上台灣夏天高溫影響畜產品產量,以致排骨飯、便當等飲食成本也一併漲價。
呼籲政府建立評估機制與補償金制度 降低氣候通膨對民眾的衝擊
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指出,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暖化,也讓台灣更常出現暴雨和乾旱現象。暖化對台灣漁業相當不利,極端乾旱與大雨也會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,如果繼續放任全球碳排,恐怕台灣在2060年再無冬天。儘管政府目前設有氣候變遷委員會,但可能還需要設立更具整合性的科研機制,系統性量化氣候變遷與風險,以規劃並推定合宜的治理系統與因應策略。
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呼籲,由賴總統主導的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應加速促進跨部會合作,除應建立「氣候通膨影響評估」機制,定期公布氣候通膨指數,幫助各界了解潛在衝擊,也要設置「氣候通膨補償金」制度,降低民眾生活開銷,同時擴大綠色轉型投資,鼓勵企業與民眾選用節能家電、加速再生能源設備安裝等,以減少氣候通膨對民眾生活的衝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