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專欄/地震過後三大跡象該緊張?戴雲發解構2024挑房子的安全要件

文/戴雲發

土耳其俗諺,「地震殺不死你,殺死你的是建築。」臺灣位處於地震帶上,地震是一定會發生的,然而每一次地震都考驗著建築物對於天然災害的承受度,長年推廣建築安全「建築安全履歷協會」創會理事長戴雲發以下與大家分享2024年挑房子安全的要件,其實,預防地震最好的關鍵,便是能在建造時就蓋出結構安全的建築物。

大家在看房買房時,是否都只注意房子坐落的位置、交通及房子的外表?而真正攸關房子安不安全的內部鋼筋結構品質,由於被混凝土包覆後完全看不見,且交屋驗屋時也不容易查驗,常常就被忽略掉了。但居住在地震帶臺灣的我們,「建築安全」更應不容忽視!若能記錄建築物有關安全品質的每個施工品質細節,那這必然是居住在臺灣的我們所應該重視的。

《房產溫度計》根據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(分析期間:2023/1/11~2024/1/10)統計調查,關注討論「地震與房屋建築」的網路聲量超過一萬三千多筆,其中出現耐震、結構、災害、規劃、風險等熱門關鍵字。

image source: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

國內老舊房屋比例不斷在攀升,加上部分地區土壤液化問題、海砂屋、順向坡及結構已損毀或平面配置不佳等五大類危險建築,基本上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、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,加上高齡化社會來臨,若不可預期的強大天災更可能造成一夕之間拖垮國家命脈的關鍵。

當發生大地震後,民眾檢查自家有沒有震出狀況?可從震後這三大跡象來看:

1.  觀察整棟建築外觀四周是否有異常歪斜、沉陷狀況。

房屋結構整棟皆是命運共同體,因此判斷結構是否安全,不能只看自家樓層,必須同時留意整棟大樓四周的外牆。亦可詢問左鄰右舍是否也有損害,再共同查看整棟大樓是否有異常歪斜、沉陷狀況,並檢查門窗是否有擠壓變形,牆壁、柱、梁、樓板等有無裂損。

2.  公共空間的大梁、大柱是否有45度斜裂縫、鋼筋外露或是水泥剝落的狀況。

地震來時,常造成建物受損倒塌的往往是整棟大樓的一、二樓,故可從一樓開始檢查,且只要結構沒有被裝潢遮蔽的地方,例如公設大廳、樓梯間、地下室、垃圾分類室、或是地下停車場都應該要檢查看一遍。

另外尤其是1樓若為挑高大廳,或被改建為超商、大型賣場、餐廳等建物,更要特別留意,低樓層的1~2樓是地震後最應該檢查的地方,如台南「維冠金龍大樓」、花蓮「雲門翠堤大樓」,都是低樓層出現狀況而導致坍塌或傾斜。

image source:建築安全履歷協會

3.  注意住家大梁、大柱或是牆面大於25公分厚的剪力牆有無斜45度角的裂縫。

地震發生時,房屋會因此產生震動週期,若結構不夠穩固,則可能在重要的結構體上產生斜的裂縫。一般民眾在購買中古屋時,觀察中古屋的抗震能力可從建築物四周看一遍,並非觀察建材的新舊好壞,而是看是否有45度的裂縫,不論透天、公寓或大樓,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所造成的裂縫,大多是以45度斜角呈現。一棟建築物外觀如果在中小型地震就有出現45度裂縫,則代表房子在興建時,結構系統規劃設計不佳或是綁鋼筋施工方式可能有問題或品質不良,其抗震能力則也相對較差。

image source:建築安全履歷協會

老舊房屋的不安全是在於早期設計法規與施工品質不夠完善,使得居住在老屋內的民眾,對於其居住安全會有所疑慮。針對建築的「結構安全」,事實上,台灣法規幾乎每年都有在做修正,當然在重大公共意外發生時,改變幅度跟方向會較大。台灣早期大多數的房子都是低矮建築設計,也無耐震強中弱設計,全台灣的地震力都相同,房子只要能遮風避雨「堪住」就好,之後才開始有分強、中、弱震區,直到1974年後才開始逐步修法注意起建築韌性設計的重要性,之後也逐年將耐震法規訂定的更嚴謹。

氣象署曾預估未來五十年出現規模大於6.5的大地震機率達99%,其中台灣四大地震帶,包括台南與嘉義六甲斷層、北部山腳斷層、花蓮外海隱沒帶,及花東縱谷斷層,都必須加強警戒。尤其,大台北屬於盆地地形,盆地四周為堅硬的地盤,盆地內為鬆軟的沉積層,當地震波傳到盆地時更容易聚焦,在盆地地表所受地震震動的時間將會拉長,地震強度也會明顯放大,加上地質土壞液化,地震災損會更為嚴重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就指出,大台北若出現7級以上的強震,恐怕會有3.5萬棟建築物倒塌。 

▲「臺灣地震模型(TEM)研究團隊」曾發布全台灣44個地震帶及相關資訊,從這張圖我們可以清楚知道,每個孕震構造發生特定規模地震的機率,並根據這些數據安排地震防災、救災規劃,發展出更穩健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評估。
image source:翻攝/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官網

因此,好的建築物,必須同時掌握結構系統規劃設計以及好的施工品質,安全性才會真正提升!民眾萬不可陷入耐震力提升或是採用SRC(鋼骨鋼筋混凝土)、SC(純鋼骨)結構就比RC(鋼筋混凝土)更安全的迷思之中,且921地震沒倒的房子也不代表施工品質及方法是對的。每根鋼筋放的位置對嗎?下雨天仍在高空焊接施工?相較詢問哪個結構設計方法更安全,這些施工細節是否都有做好、做確實?這些才應該是建築安全品質更需要關心的地方。

正因為施工現場有「人」的變數存在,即使建築設計圖面就算是全然無誤,但錯誤施工或施工品質不良卻會大幅削弱建築結構的安全。

目前建築業在推動的兩件事情就是「社會住宅」及「危老都更重建」,在缺工缺料的情況下,大量興建新住宅時,如能將重要的「結構規劃設計」及「施工品質」兩部分,經過一套嚴謹的規範記錄,將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,並積極邁向系統化、自動化工法來蓋更安全的新建築,且對環境友善的方向,解決施工上人為疏失、降低大地震無預警之災害風險及缺工、缺料下結構安全品質於無法確保之建築不安全因子的問題,而不是用傳統施工方式來蓋地震來可能會倒塌的不安全建築,這類建築不僅耐震,甚至擁有防裂、防漏水等優勢,過幾十年後可能又要在進行一次危老都更重建,不如一開始就往工業化、系統化方把建築品質蓋好,讓這房子可以傳承百年,讓地震帶上的台灣人民居住安全有保障都能「安居樂業」,對整體建築產業創造良好發展。

▲在大量興建住宅的同時,應跳脫只使用傳統RC或傳統SRC等工地工班不易將施工品質做好的工法,建議應採用更好、更創新的「建築安全履歷系統化建築工法」來蓋更安全的新建築,一開始往工業化、系統化方將建築品質蓋好,如此才能建造真正抗震安全的百年建築,免於地震災害的恐慌。
image source:建築安全履歷協會


【以上言論,不代表《房產溫度計》立場】

數據陪你成家

尋覓有溫度的心靈避風港,更多的我們👉 https://linktr.ee/housedailyview


房市影音